亲,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泡书吧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南风紧 > 第381章 到达苏北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从去年五月朱强和陈继平北上,到如今已经过去一年半时间,其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来买地招人。当然,用的是物流行的名义。直到上次国民军扩编的时候,才又以护卫物流行的名义,派遣了一个营的军士北上,准备以此为基础组建江北团。

苏北共有五个基地,其中四个明面上都是物流行基地,每个基地间隔大约五十里,四个基地以斜向上的方向连成一线。第一个物流行基地位于海港,第二个基地位于响水县县城外围,第三个基地位于沐阳县县城外,第四个基地在骆马湖边上,骆马湖基地已靠近邳州蒋子明所在的新军驻扎地。

明面上的这四个基地,确实都是物流行所用,承担了大量的货物转运工作。同时,基地还承担替国民军招兵和转运物资的任务。简单来讲就是,物流行以招伙计的名义,从当地和派人到北边农村大量伙计,经过物流行最开始的训练和筛选后,再送往设置在骆马湖基地外的国民军营地进行军事训练。

朱强和陈继平两人北上,一个为物流行选址,一个为国民军选址。物流行基地相对比较简单,付了足够的钱问题就不大。相对来说,国民军的基地就比较麻烦了,既要靠近物流行基地,还要方便隐匿,要达到这两个基本条件确实不容易。

好在苏北这边情形比较特殊,由于靠近山东元人统治区域,元人时不时的会有一些小动作,百姓屡遭荼害,几十年下来,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。加上这种两不管地带,盗匪横行,百姓生存不易,所以除了孙思源主持修建的军堡,往往就是整村的百姓逃离家乡,或者去给定边军将领家做佃农。

定边军的军堡防线是东西向,其间有官道连接,防线北边仍有零星村寨,南边村寨略微多一点,村寨与官道之间有南北向的小路连接。陈继平为国民军挑选的基地,位于防线南边约三十里,距离骆马湖物流行基地约四十里,东西两面是高山,中间是山谷地,原先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,村子中间有一条约两米宽的小路穿过。

穿过小路,东西方向各有一处军堡,东边距离比较远有三十里路,西边只有近二十里路。定边军设置好军堡后,依大小驻有三十到五十人不等,平常往来都是依靠东西向的官道,或者与军堡相连的南北向道路,这样反倒是有利于设置国民军秘密基地。

陈继平看中这个地方的时候,尚有不少百姓居住。只能用银钱开路,付了足够的买地钱和“搬迁费”,才让老百姓往南迁移,这样的好事那些百姓当然求之不得。等把所有百姓迁走之后,才在原有村寨的基础上进行基地建设,按照事先的规划,这处基地必须能够容纳四千人,加上物流行四处基地共安置一千军士,这样苏北的总兵力就能保持在五千。当然,这只是规划,现在人员招募和训练还远远不够。

这么大的一处基地建设,想要完全不为人知是不可能的。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,还是招募北地民壮和山东那边的逃民,用的还是物流行的名义。还好防区是由蒋子明新军负责,他和物流行在铁器上有良好的合作关系,所以对这处显然与物流行所需不相符的基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。

从海港登陆后,苏圣平就近查看了物流行基地的情形。脱胎于溪头好吃山货行基地的样式,物流行每处基地的建设大差不差,无非就是大小的区别。一些好的做法更不会有任何变化,比如干净整洁的生活居住环境,足够容纳所有伙计聚餐的食堂,两间大教室,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校场,等等。

这些年来,物流行的事情都交给了朱强,物流行平常除了教授上课时会提到苏圣平,他对于物流行的伙计来说,只能是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传说。像海港基地的高管事,大前年才加入的物流行,只听说过自己的很多前辈跟着苏圣平去打海盗,如今日子过的很风光。也只有在泉州物流行基地念书时,上面发下来的课本上注明了编写的是苏圣平,他自己却从来没有见过苏圣平,完全没想到能在苏北这种地方见到心中犹如神仙般的人物。

兴奋的带着苏圣平看了基地的情形,沿途介绍了基地的经营情况。物流行招人供不应求是可以想象得到的,徐泗、齐鲁等自古就是豪杰辈出之地,如今的世道,能够找到一份安稳的营生本就不容易,何况在物流行做伙计,工钱、伙食都是最好的,干活之余就是要锻炼和认字。

基地设置肯定不会一帆风顺,一开始的时候,也是要和当地豪强甚至是定边军退下来的将领家族打架斗殴,可物流行人多力量大,经过训练后,三个人一起组成的三才阵,算得上见谁打谁。对于新近加入的伙计来说,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工作了。

当然,最不好的就是被逼念书,有许多人就十分受不了。但是,只要能读书,好处又是显而易见,不仅能加工钱,那些通过考核的弟兄,好多都不知所踪了,据说是去干大事。要不是同行的有人回来,他们又一直给家里寄钱,恐怕还要引起误会。

听高管事这么介绍,苏圣平一笑置之,这个情况他是知道的,那些能通过考核的伙计,都会被送到宝岛战训学堂培训半年,半年后要么就近加入国民军,要么再返回苏北进入国民军基地,作为基层的班长负责训练招募的军士。这个情况高管事还不能知道,只有物流行基地负责教书、同时又是信息部派驻队员的那个人才知道,不巧的是那人今天不在。

让苏圣平大感意外的是,海港基地承担了大量的国民军物资转运工作后,竟然还能盈利,听了他的介绍后,才知道原因。一来,基地负责转运大量物资的同时,还承销了蒋子明那边的铁器。二来,泉州那边产的贵人烟、南风酒、香皂等东西实在太受欢迎了,朱强考虑到这些基地的支出,就和复兴商社合作,由物流行承销这些物品,以赚取利润支撑基地运转,所以基地不仅不亏本,还小有盈利。

大概听了高管事的介绍之后,苏圣平拒绝了去给伙计们上课的建议,倒不是他摆架子,而是认为人生地不熟的,自己又没有那种让人倒头就拜的王八气,上课的内容又不熟悉,就不要去找不自在了。

休息了一晚上后,第二天一行人就骑上基地准备好的马匹出发,准备去国民军的基地。从海港基地出发,骑快马的话,当天到达沐阳基地,第二天就能到达国民军基地,还能顺便查看一下骆马湖基地。这个行程,实际上就是国民军基地的补给线,他准备亲自走一趟,也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。

相比南方,苏北这边有两大好处,一是地势平坦有利于筑路,二是马匹获得比较容易。虽说泉州、宝岛等地,目前都有不少马匹,但是这些马大多只能用来骑乘,提供给信息部、军情部传递信息,又或者供给物流行拉车,想要作为战马,实在是不够,这跟地理、气候等条件有关,谁也无法改变。

但是,苏北这边不同。一来,苏北这边本来就有养马的传统,离此不远还有朝廷的养马地,只不过主要供给定边军使用。但定边军日渐贪腐,只要有钱,买到能够作为战马的优良马匹还是可行的。

二来,这边靠近山东,元人别的不多,牛马羊遍地都是,哪怕已经入主中原多年,但不少元人习惯不改,仍旧驱使大量奴仆养马,只能说战马的质量和草原上的有所差别。虽说元人控制战马流出,但只要银钱开道,买马也不难。有了这两处来源,加上自己培育,两三年时间,训练出一支骑兵还是可行的。

苏圣平也知道,只要中原王朝自己不乱搞,不说打的草原民族满地跑,守住家园不成问题。但现实的情况是,一旦中原王朝衰弱,往往就会被草原民族打的满地跑,这个规律在上辈子得到了充分证明。

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只要有不错的将领,士兵的训练、装备、粮饷不曾落下,中原人在堂堂正正的阵地战中打赢元人也不难。难的是草原民族那来去如风的行动力,以及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先跑,等会再打的作风,最为让人头疼。

道理很简单,草原民族也不傻,中原人擅长制器,也有很多办法克制骑兵,实实在在的对阵当中,一般情况下,并不会输给草原民族。但两条腿永远也追不上四条腿的,等你在阵地战中打败了他们或者将要打败他们,见势不妙他们就会跑路。你不追击的话,基本等于白打。追击下去最多也就只能跑个几里地,这个时候他们骑着马又杀回来了,哪还有什么战力可言。

因此,中原民族想要在对阵中彻底打败草原民族,要么有不落下风的骑兵部队,要么在阵地战中打败了他们之后,有足够的骑兵可以追击,方能大量杀伤对方,取得战役的胜利。因此,打造一支骑兵部队,苏圣平思之良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