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不行!

不能再细想下去了,剧情继续展开,估计能拍一部80集以上的狗血肥皂剧。

不知为何,只要想到两个白衣胜雪,诗才绝世的年轻男子,并排站在一起的场面,周薇就忍不住怦然心动。

玉真公主?不存在的!

将来假如她要执笔去写这篇同人,一定要把玉真公主这条线给最大程度隐去,留下王维和李白两人之间的相爱相杀。

两个互相赏识对方才学之人,因为公主而暗自较劲,到后来,不知不觉间产生了深厚的羁绊,也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。

明明是情敌,却又暗自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,给公主献上新诗看似是互相较劲,又何尝不是一种让对方看见自己诗才的手段?

这时候,只需再来上一场类似“乌台诗案”的惊天案子,其中一人锒铛入狱,而另一人则夺得了公主的欢心。

但他并没有因击败强敌而满足,而是回忆起过去种种,感慨似乎唯有那个人,才是最懂自己所思所想的知己,然后,舍身相救……

卧槽!

这个剧情拿去拍成电视剧,绝对火爆啊!

周薇越想越是激动,恨不得立即就操刀,亲自把这部两个绝世诗人间的爱恨情仇改成剧本。

等等,说过了不能再展开的!

要控制住你姿寄!

顾知书也没想到他随口提的一个建议,被周薇真的提上了日程,并且在日后拍摄出了一部“耽改”大戏。

他此刻只是在节目上继续正常讲述王维的故事。

“王维年纪轻轻,就高中进士,胸怀抱负,想要在这盛唐的天下,大展宏图。

这个时期的诗作,以《少年行》四首最具代表性。

这是一组诗,总共四首绝句,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歌咏一个少年豪杰。

第一首写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游侠意气,第二首写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,第三首写骑马弯弓射箭的沙场武艺,第四首写立功封侯的踌躇满志。

这四首诗充满浪漫主义、英雄主义的色彩,是每一个少年郎内心对自己美好将来的幻想。

我们来欣赏第一首:

新丰美酒斗十千,咸阳游侠多少年。

相逢意气为君饮,系马高楼垂柳边。

这是一幅少年游侠聚会的画卷。

少年任侠尚气,聚会又岂能没有美酒在握?诗人先写酒意和豪情。

新丰在今临潼区东北,古代以盛产美酒出名。

斗十千是说一斗酒值万钱,名贵异常。

咸阳代指长安,此地乃大唐之都,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一代,既不缺乏一掷千金的名门子弟,也不缺乏见多识广的少年游侠。

可见王维年少时的交往,是十分豪气的,不管你是贵胄子弟还是寒门游侠,但凡来和我相聚,都有产自新丰的名贵美酒相赠!

酒过三巡,大家都喝得正热闹起劲,突然王维话锋一转,把画面放到了酒楼外边——

系马高楼垂柳边。

酒楼外,垂柳边,马儿在依依杨柳下悠然自得,一副安详静谧的氛围,和酒楼内的喧嚣热闹形成了鲜明反差。

这就是王维写诗的高明之处,如果句句写实,笔笔都是游侠和酒楼,虽然具体详细,却也少了空灵与含蓄。

而结尾处突如其来的一幅近景,动静结合,反而让人觉得余音袅袅不绝。

王维起初的官场之路,也很顺利,起步比一般的进士及第都要高。

他被任命为太乐丞,负责音乐、舞蹈的相关事宜,对王维来说,完全是专业对口。

因为他的祖父也曾担任此官职,虽然只是从八品下,但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,已经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起始点。

但也可能是太过年轻,经验不足,仅仅几个月,他的下属就犯了错,连累王维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济州,当了一名司仓参军,俗称仓库管理员。

当其时,黄狮子舞是只能给皇帝表演的特殊舞蹈,却不知为何,王维属下的伶人却触犯天条,碰了这条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。

没人知道那位伶人是在什么场合舞的黄狮子舞,也没人知道赏识王维的岐王有没有替他求情说话。

总之,当王维从济州重返长安时,恰好就是岐王去世的那一年,所以背后也许有难以言说的隐情。

不过,在王维的心目中,他一直都自认为是问心无愧的。

他说‘微官易得罪,谪去济川阴’,意思是我这种小官就是容易被人牵连怪罪,若他真的负有责任,只怕难以做到这般理直气壮。

此去欲何言,穷边徇微禄。

事已至此,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满腹怨言也无济于事,就接受命运的安排,到那边远之地谋求微薄的俸禄吧。

王维和苏轼一样,在刚被贬时,也经历过一段悲伤黯淡的时光。

他也发出过质问的怒吼。

北阙献书寝不报,南山种田时不登。

百人会中身不预,五侯门前心不能。

身投河朔饮君酒,家在茂陵平安否?

且共登山复临水,莫问春风动杨柳。

今人作人多自私,我心不说君应知。

济人然后拂衣去,肯作徒尔一男儿!

我向朝廷上书,却得不到朝廷的任何回应,我想躬耕山下,却偏偏天时不顺,看不见好的收成,我要有所作为却没有机会参加朝廷的盛会,我却也不愿为达目的去权贵门前摇尾乞怜。

今天的世人多是自私自利之徒,面对这种社会环境,我不说你也该知道心情绝对愉悦不起来。

但王维虽然也有抱怨,却没有因此陷入到颓废之中,最后两句他再次振作了起来。

建立功业,救济苍生,然后再功成身退,拂衣而去,我岂能就这样平平庸庸,徒然无奈,枉做一个男子汉

正是这趟被贬官偏远地区,让王维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中得以挣脱出来,感悟到乡野田园之乐。

田父草际归,村童雨中牧。主人东皋上,时稼绕茅屋。虫鸣机杼休,雀喧禾黍熟。

老农从青草丛生的地头回来了,村童还在蒙蒙细雨中放牧。村东头位于河边的高地上就是主人家,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绕着他家的茅草屋。机杼声刚刚停下,秋虫便鸣叫起来,鸟雀喧噪不休,谷物正熟。

对出身名门望族,又十五岁就赶赴长安,写下《过秦皇墓》的王维而言,在最少年得志的时候,有次一遭经历,很难说是福是祸。

但无疑对他日后的诗作风格转变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
此时他笔下的风景,也不像在秦始皇陵前看到的那般辉煌壮阔乐,反倒多了几分娴静之趣。

【深巷斜晖静,闲门高柳疏。】

【山静泉逾响,松高枝转疏。】

【落花啼鸟纷纷乱,涧户山窗寂寂闲。峡里谁知有人事,郡中遥望空云山。】

听着这些诗句,你绝不会想到这是大声讥讽秦始皇的轻狂少年,反倒像是一位隐居深山修行的得道之士。

当然,他写恢宏景物的本领也没有丢掉,比如在黄河边上,面对这条壮阔长河,王维也不禁重新振作精神,写下他在济州期间最为大气磅礴的诗篇。

泛舟大河里,积水穷天涯。

天波忽开拆,郡邑千万家。

行复见城市,宛然有桑麻。

回瞻旧乡国,渺漫连云霞。

几千里黄河一路流来,汇集了无数小溪小河的积水,到了下游平原,积水穷尽天涯,水天浩渺无边。

突然,在那天水交接的一线天上,仿佛裂开了一道缝隙,人烟密集的城市出现了。

这两句不仅有画面感,而且是动态的,像镜头一样由远及近。

乘船前行,又有城镇扑入眼际,郊野的桑麻也渐渐地清晰可见了。

最后两句,笔墨一转,写到乡国之思。

回头遥望我的故乡,只见浩渺的水面连着天边云霞。

这黄河之水,浩浩汤汤,就是从王维的故乡蒲州流来,从洛阳旁边流来,从长安旁边的渭河流来!

王维回到长安之后,跟随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,顿教是禅宗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禅,禅宗五祖弘忍就是唐代高僧,他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北宗禅的开创者,而弘忍的另一个弟子叫做慧能。

这两位弘忍高僧的徒弟,都很有意思,各自留下了堪称佛偈史上的经典名篇。

神秀主张的修行方法是使门徒开悟,被称作‘渐悟’。

慧能则提倡‘明心见性’,后人称作‘顿悟’,王阳明后来龙场悟道,也是深受慧能佛法思想的影响。

据《坛经》记载,五祖弘忍一日唤来全部门人,要求众人各作一偈。

说若悟大意者,付汝衣法,禀为六代。

也就是要通过这场佛法悟性的考核,以此定下自己的下一任继任者。

其中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写道:

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

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

弘忍对此并不满意,开口点评道:见即未到。

他觉得自己的入门大弟子神秀还没有深谙佛法的真正奥义。

他还有另一名弟子,名为慧能,却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。

慧能请人给了读了神秀的偈语后,照葫芦画瓢,也写了一首看似相近,本意上却大相径庭的偈语——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
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

后人以神秀主张‘拂尘看净’,称之为‘渐修派’。而慧能属于是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,直接把握住‘见性成佛’的关键,被称为‘顿悟派’。

王维年幼之时,神秀和慧能高僧都还在世,我想,王维能够成为‘诗佛’,和他接受的这些高僧思想的熏陶,密不可分。”

“咦,这两位高僧的辩论,有点意思!”

“妙啊妙啊!简直是妙不可言!针锋相对可太有趣了。”

“如果神秀是学院派,那慧能就是野路子,呵呵,这是野路子打败了学院派?”

“不识字的和尚,也能写出四句充满禅机佛理的偈语,听的深夜宇宙故事越多,我就越觉得自己生在世上是来凑数的。”

“嗨,你别和那些怪物比啊,真比起来,现代很多百万千万富翁估计都和你想法一样,觉得自己除了有钱之外,一无是处。”

“妈的,说得我更伤心了,他们是只有钱,我连钱都没有!”

“俗!俗不可耐!大家都在感悟佛法的熏陶呢,你们怎么扯到钱这种阿堵物上去了?”

“就是,好好听节目,别胡思乱想的,我以前是不信佛的,对什么入庙必拜之类的习俗嗤之以鼻,但今晚我好像突然对佛法感兴趣了。”

“对啊,好像有点好玩,难怪连王维都会入迷,我听说越是天才的人物,就越是对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感兴趣,不过,也多亏是他生活在佛法昌盛的年代,要是五代十国时期……不敢想!”

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,关于王维的故事,反而是被顾知书当成趣谈的两首佛偈,引起了极大的关注。

因为“诗佛”的故事,让大众对佛教佛法感到好奇,从而关注,甚至可能让一部分从此和佛教结缘。

这是当年王维凭借诗文做到的事情,如今又在顾知书的电台节目上重演。

的确让一部分不由感慨世上有命定轮回的说法。

还有个夸张的说法,已经把顾知书的身份,往王维转世的角度去拉扯了。

也不知顾知书听到这些离谱夸张的说辞,会有何等哭笑不得的反应。

回到王维的故事,古代文人,特别在宋代之前,都绝非人们刻板印象中的手无缚鸡之力。

打猎是文人笔下的常态,像苏轼有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,王维也有关于打猎的名篇——

《观猎》

风劲角弓鸣,将军猎渭城。

草枯鹰眼疾,雪尽马蹄轻。

忽过新丰市,还归细柳营。

回看射雕处,千里暮云平。

“人们提及王维的诗,总会想起四个字——

诗中有画!

这篇《观猎》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作。

此诗气概豪迈,造句精工,章法严整,诗味浓郁。

以一个‘猎’字贯串全篇,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了一组将军冬日狩猎图,也造就了千古传诵的名句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