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“小顾,嫂子的东西就麻烦你先带回去了。”

“没事,嫂子到家了就去我家拿。我就先走了…”

回去的人分两拨。一拨步行的,东西都托骑车的给带着先上路了。一拨骑车的,前面车把,后边车座,就连大杠上都绑满了东西。

骑车的速度快,哼次哼次的往前蹬。

走路的倒是慢,三三两两的聊着天。

顾瑾瑶她们五六个一路上骑着车子往前蹬,李嫂子前边杠上坐着兰丫头。

那丫头本来说跟着不行的嫂子们一起回去的,李嫂子不放心。第一次把孩子带出门,她总得再给带回去。

还是因为刚来不熟悉。混熟了孩子自己摸着路就到家了。

“嫂子累不,要不我带一会儿。”顾瑾瑶看李嫂子头上又沁一头汗,开口道。

“不用不用,马上就到家了。”李嫂子看着不远处的家属院大门,咬咬牙又蹬了两圈。

顾瑾瑶自己车上也装的满满当当,看李嫂子不用,也不强求。

总觉得回来的路比过去的时候要长很多,一直到顾瑾瑶都觉得自己后背汗湿了,他们才终于到了大门口。

顾瑾瑶随着人流进去大门,在供销社门口停下来“嫂子先回家,我去给永逸买点东西。”

李嫂子想了想自己该买的买的差不多了,就答应下来“那行,我们就先回家了。”

供销社因为家属院里有学校的原因,卖的文具还算多。蜡笔就在文具用品的最下边一层。果然只有大众的红樱蜡笔。

顾瑾瑶又在拼夕夕看了下,水彩笔,马克笔,蜡笔,还有彩色铅笔。

她们商场应该是有彩铅的。不确定,还是买蜡笔吧。36色不沾手可水洗。顾瑾瑶记得永逸说那个叫凯凯的孩子画画都是在报纸上,想来也没有画笔。干脆买了三套。

在供销社买了几个这个年代的铅笔就出来了。

说实话这会儿的铅笔还挺好用。颜色深还不容易断。不像后来,有的笔颜色浅的不用力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。

可能是知道顾瑾瑶回家会带笔回来,俩孩子都老老实实的在家呆着。并且给予了顾瑾瑶热烈的欢迎。

“别闹,妈妈车上东西多,等会再倒了。”顾瑾瑶赶紧把粘过来的俩孩子给赶一边去,先把车上的东西卸下来。

两条鱼已经因为缺氧跟寒冷死掉了。也不知道是憋死的还是冻死的。顾瑾瑶拿着村里换的豆腐跟鲫鱼凑到秦母身旁“妈,辛苦您了。”

“鲫鱼,村里还有鱼呢。”秦母摸了摸已经死掉的鱼“可惜了。”

“刚死没多久,来的路上从水里捞起来的。他们村里有个池塘,多了没有,就过年的时候起两网。”

“老头子,过来把鱼剖喽。今天吃一条,另一条这天也能放两天。”秦母喊秦父赶紧过来。

东西都卸好,俩孩子才又走过来。“妈妈,妈妈有没有买画笔啊。”

本来对画画没多少兴趣的暖宝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永逸洗脑了,竟然比他还积极。

“买了,买了。你跟哥哥一人一套,别弄混了。爱惜着用听到没?”顾瑾瑶一人发了一套。又把另一套拿出来“这两个你们在家用。这一套你们可以拿去李姨家里跟哥哥姐姐他们一起用。”

顾瑾瑶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画笔的使用权交给孩子们,让他们拿去分配,回来的时候再拿回来。

毕竟李嫂子家孩子不止凯凯一个,她也不想因为自己所谓的好心引发她们家的内部矛盾。

“好,谢谢妈妈。”俩人道完谢抱着笔拿了两张草纸就出去了。

南方不比北方,现在最冷的气温还没到零下呢。很多东西都冻不住。顾瑾瑶帮着秦母把不能放的先挑出来,这两天就得处理了。

“瑾瑶,家里的春联还没写呢。你给写两幅贴门上。”秦父拿着处理好的鱼过来道。

现在写春联也得格外注意了,最好是写又红又专的。像:

“赤帜树南湖,扬起中华希望

红船迎北斗,领航祖国光明”

“烈日初升振国威

英勇奋进铸辉煌”

“热血沸腾燃梦想

伟大奋斗创新华”(引用)

最好。

再不济也要写一些积极向上的。最好没有什么“隐喻”“暗喻”。最容易被有心人解读利用了。

顾瑾瑶答应一声,把很久没拿出来用过的文房四宝给拿出来了。

家里就有红纸,顾瑾瑶看着裁了两幅,一副贴大门上,一副贴堂屋门上。至于其他的就裁几个四四方方的纸,写上几个“福”字贴门上就好了。

“这字不错,还得勤加练习。要知道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”秦父边欣赏边告诫顾瑾瑶。

其实顾瑾瑶每次进空间,也都会摆出阵式写上一写的。就是不方便拿到外面来,就给人一种很久不动笔的感觉了。

“你这老头子瞎说什么,这是能拿到外面写的吗?”秦母吼了秦父一句,让他过去帮忙做菜。

顾瑾瑶把东西收好放起来,也去厨房帮忙。

从今天开始,他们就要做过年要用的菜了。而且不同于南方,他们都习惯了过年的时候吃饺子。饺子馅也要准备起来了。韭菜鸡蛋粉条的,跟白菜肉的。

顾瑾瑶喜欢吃胡萝卜大葱肉馅的,是她老爸每年必做的馅。她都多少年没吃过了。

“想怎么呢你,那葱剥着就不动了。累了就去屋里睡会儿。这里有你爸呢。”秦母把顾瑾瑶从厨房给赶出去了。

顾瑾瑶看着有说有笑的两口子,深觉秦母是嫌弃自己无知无觉的当了电灯泡了。

她在房间里躺了一会儿也睡不着,又爬起来去隔壁找孩子玩去了。

李嫂子家一如既往地热闹。顾瑾瑶进去,除了李嫂子家的孩子跟两小只,还有几个不认识的小孩也在这里。几个孩子一人拿支笔在那里画的美着呢。

顾瑾瑶先去那个叫凯凯的孩子后面站了一会儿,发现这孩子画画的手法是水墨画的手法。就是他手里拿的是蜡笔,显得有些不伦不类。不过画出来的效果比旁边这群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强多了。尤其是小鸟羽毛颜色的过渡,绝对是之前学过的。

李嫂子用簸箕端了一簸箕黄豆出来挑选。看顾瑾瑶看着他儿子画画,怕顾瑾瑶嫌弃忙道“这孩子就喜欢瞎画着玩。我让他不要用你给永逸他们买的笔,他们说是你同意的,要是你不愿意…”

听到妈妈这么说,凯凯忙放下画笔看向顾瑾瑶。

顾瑾瑶安抚性的拍了拍他,“没事,这事我知道。昨个回来永逸就说凯凯弟弟的画,画的好看,他要向凯凯弟弟学习。今天一看,这孩子之前学过吧。”

“没有,我们家啥条件啊…应该是学过的吧。”李嫂子不确定的道“他爹在家没事时就喜欢到处乱画,家里的墙上都快被他用毛笔画满了。这小子从小就爱跟在他屁股后边…”

说到这李嫂子又是一阵伤感,“这孩子他爹姓刘,本来他们姐弟都随我是农村户口。我跟老李结婚的时候,老李跟我说他们部队虽然驻扎郊区,但家属院不算农村。要是把户口迁到家属院就能有粮本。

我想着我们离家那么远,家里的出息肯定没我们的份,能省点是点。就同意把孩子的户口给迁来了。”

顾瑾瑶没想到还有这事呢。现在多少村里嫁城市的都还是农村户口呢。李嫂子不仅自己农转非,还把孩子们都给农转非了。说起来可真有够了不起的。

“这还挺好,以后想入城里户口可是越来越难了。”

李嫂子扯了扯嘴“是挺好,就是迁的时候,工作人员说要给孩子改姓。不然不好入。我就给他们都给改姓李了。也不知道老刘知道了恨不恨我。”

“你这也是为了孩子好,总得给孩子们找个出路不是。对了,等开学了,孩子们是不是都要去上学去了。”

李嫂子有些支支吾吾“兰丫头这本来都要上中学了,出了她爹这事儿,也没那个条件了。剩下几个丫头里老大老二都刚上两年,老三本来打算今年送去的,也给耽误了。剩下这小子跟他妹妹都还没到年龄,也不知道学校收不收…”

“学里有托儿所。一般嫂子没时间带的,生下来出了月子就给送去了。他们两个凯凯跟永逸同年,也能送了。还有李大哥家的这三个,都读过书没?”

李嫂子摇摇头“哪里会给他们读书啊,饭都不给吃饱。比我们家这几个过得还不如呢。我最起码给孩子穿的暖。他们大冬天的还穿着单衣,手上裂的都是口子。冻得肿的跟馒头似的,一挤都往外流脓水。我看着都不忍心。”

这,不是在亲奶奶手里讨生活吗?怎么还过得这么差。

大概是看出了顾瑾瑶的意思,李嫂子跟她道“老李在家是老大,十几岁就出来当兵了。家里还有老二老三两个弟弟跟一个妹妹。

这常年不在家的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长大的总归是不一样的。”李嫂子叹了口气“你李大哥从第一年发工资就往家里寄钱,除了留够自己用的,大部分都寄家里去了。后来他跟前边的结婚,老太太切切实实的高兴了一场。

就是高兴完就发现你大哥往家里寄的钱少了一半。你大哥两口子不得吃用啊。后来怀孕有孩子也少不得再寄的少些。这样一年年的,家里人对前边大姐就有了怨气。觉得要不是她,要不是她一次次的生孩子,钱也不会越寄越少。

后来也不知道谁给老太太出的主意,她就说让回家生孩子。大姐回去后,你李大哥又把钱都寄回去了。老太太自觉拿捏住了你李大哥,使劲的苛刻她们母子的口粮,还得在家干活。这不,就难产了。”

没想到这些只存在于小说中的剧情在现实中真的存在。亲儿子,亲孙子。她这是一点都不在乎啊。

“想必李大哥的弟弟妹妹也没觉得不对。”

“他们?”李嫂子轻嗤了一声。

“那就是一群吸血的蚂蟥,要不是你李大哥在上面镇着,他们早就被带回去批斗了。我去他们家的时候,你李大哥刚刚大义灭亲把两兄弟送进去。老太太哭着喊着说你李大哥不孝顺,他就带着我们坐火车回来了。”

酷。

老太太仨儿子,一个作没了,两个坐牢了。看她以后指望谁去。

“她精着呢。手里至少还有上千块钱。老二跟老三的孩子也都在她身边养着,不缺人孝顺。”

顾瑾瑶听着就真的有些佩服这老太太了。当然,如果这钱是她自己挣来的话。看她现在,养了一帮子蛀虫。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掰回来了。

“李大哥还给她寄钱不?”顾瑾瑶凑的近了点。

“寄,咋不寄。那么多年忍下了,总不能还担了不孝的名声。再说部队上也看中人品。他跟我说村里花钱的地方不多,一个月给她寄两三块钱就够她两口子花的了。至于孩子,反正不是他的,他不会养就是了。”

顾瑾瑶眨了眨眼“李大哥的爹还活着呢?”

李嫂子纳闷的看了顾瑾瑶一眼,心说,我也没说他死了呀。

“是活着呢,怎么了?”

“没,就是觉得坏名声都叫老太太担着了。李大哥跟老爷子关系不错?”

“这我还真不知道。印象里他一直不怎么说话,都是老太太在那张罗着。”

懂了。

顾瑾瑶看着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放下笔的孩子们,默默的转移了话题“嫂子这黄豆打算做豆腐么?我今天在村里买豆腐了,你没见着?”

李嫂子顺着顾瑾瑶的话道“我小时候跟村里一位大娘学过,豆腐做的还行。想着今天泡一晚上,明天早上顺便做豆浆喝。”

“我家里有个小石磨,嫂子要用的话去我家拿。”

“那就谢谢你了,本来还想着去前边用公众的。”

李嫂子见着前边有个公共的大石磨。也是家属院嫂子们磨面粉等粮食用的。

“我家那个小巧,孩子们小时候给她们磨米粉用过,后来都没大用了。我用石磨换嫂子教我做豆腐啊!”顾瑾瑶想到豆腐脑,嫩豆腐。都有点想流口水了。